關于印發《中國科協2022年科普工作要點》的通知

發表時間:2022-03-03 08:59來源:中國科協

科協辦函普字〔2022〕31號

各全國學會、協會、研究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副省級城市科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協:

為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打造高質量科普服務體系,現將《中國科協2022年科普工作要點》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中國科協辦公廳

2022年2月25日

中國科協2022年科普工作要點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之年。中國科協科普工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四服務”定位,聚焦靶心、爭創一流、賦能基層、開放協同,推動主責主業融通貫通、組織建設和業務工作融合互促,強化“雙引領雙服務雙獲得”,以《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落實為主線,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構建科學素質建設“四化”生態,著力打造“六位一體”高質量科普服務體系和“省、市、縣、文明實踐中心”聯動的基層科普組織動員體系,服務全民科學素質提升。

一、以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為統領,不斷增強科技工作者和公眾的科普獲得感

(一)堅持旗幟鮮明講政治,為黨的二十大召開營造良好氛圍

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捍衛“兩個確立”,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運用好黨史學習教育成果,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實際行動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到位。舉辦獻禮二十大專題展覽,全面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普為民的生動實踐和科學素質建設對國家創新發展的支撐作用。

(二)強化科普價值導向

將弘揚科學精神貫穿于科普服務全鏈條,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和科學前沿重大問題,發布《2022年科普中國選題指南和創作建議》,加大科普原創精品創作支持力度,組織動員科技工作者面向重大題材開展科普創作,支持遴選和推介宣傳一批優秀科普原創作品,不斷增強科普供給源頭活力。

(三)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

依托科技館繼續打造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用好“百館千場萬人科學家精神宣講聯盟”,深入宣講科學家精神。征集弘揚科學家精神展覽,推動優質展覽全國巡展,推出優質科學教育活動和影視資源。辦好“科普中國·繁星追夢——我眼中的中國科學家”網絡科普活動,引導青少年樹立網絡新偶像、樹立正確價值觀。發展壯大“大手拉小手科普報告匯”,支持地方開展青少年科學節等活動,深入基層服務青少年。

(四)廣泛開展群眾性示范科普活動

進一步創新組織形式,強化協同聯動,打造全國科普日活動大平臺。組織動員全國學會、地方科協深入開展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防災減災日、食品安全宣傳周、全國低碳日、世界環境日等主題科普活動,繼續辦好“天宮課堂”活動,積極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

(五)推進網絡科普生態綜合治理長效化

聯合有關部委開展網絡科普生態綜合治理,做好科學性甄別相關工作,引導網絡平臺建立科普內容的政治性和科學性把關機制。

二、圍繞《綱要》主線,推動科普工作體制機制創新

(一)創新《綱要》實施機制

強化部際間“雙邊、多邊”合作,實現會省、會部、會企戰略合作框架下的科普大聯合大協作。聯合相關部委共同開展專項科學素質提升行動,推動出臺政策性文件,深入實施醫療健康、防災減災、食品安全和碳達峰碳中和等主題科普行動。在省會合作中明確科學素質建設目標和任務舉措。推進科協系統落實《綱要》,細化工作任務,明確牽頭部門和參與部門。

(二)深化重點部際合作項目

加強與教育部合作,落實《關于利用科普資源助推“雙減”工作的通知》,以科普資源進校園、學生進科普陣地“雙進”服務“雙減”,以科技場館、科普教育基地為陣地,圍繞中小學校課后服務需求積極開展科普服務。加強與國務院食安辦、全國老齡辦、中國老科協和中國銀行、3大電信運營商等合作,開展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推進老年科技大學建設,出臺指導意見,服務老年人信息素養和健康素養提升。與農業農村部合作,推動科學素質建設內容融入高素質農民培訓,推進科技小院建設,推動農技協組織開展科學普及和農技社會化服務。探索與中國銀行開展鄉村振興農村實用人才培訓。與生態環境部聯合開展“雙碳”科普活動。聯合國務院食安辦修訂發布《食品安全科普宣傳大綱》,舉辦食品安全宣傳周—中國科協主題日活動。

(三)完善基層科普組織動員體系

協同科協“一體兩翼”聯動和資源力量匯聚,鼓勵學校、醫院、科研院所、企業等組建科技志愿服務隊,構建省域統籌政策和機制、市域構建資源集散中心、縣域組織落實,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站)等為陣地,以科技志愿服務為手段的基層科普組織動員體系。推動跨區域科普合作和共享機制探索,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全域科普試點。舉辦基層科普云論壇、基層科普區域性觀摩交流活動,提升基層科普工作能力。

三、構建“四化”生態,打造高質量科普服務體系

(一)強化科普社會化動員機制

推進科技資源科普化,支持和指導全國學會聯動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利用科技資源開展科普活動,開發科普資源,加強與傳媒、專業科普組織合作,提升科研機構、科技企業等的科普服務能力。通過宣傳教育、能力培訓、榜樣示范等增強科技人員科普能力。加強中國公眾科學素質促進聯合體平臺連接服務,開展聯合體鄉村振興公益行動、公眾開放日等活動,推動設立科普獎項。深化全國科普示范縣(市、區)創建工作,認定2021-2025年全國科普示范縣(市、區),總結推介典型模式,促進經驗交流與推廣。鼓勵省市級科協在政策、項目、經費、活動等方面加大對科普示范縣的支持。認定2021-2025年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組織動員綱要辦成員單位、地方科協、全國學會、企業、科研院所等多元主體參與。加強對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與服務,組織交流研討和試點引導,鼓勵合作協同,支持基地服務中小學科技活動。繼續貫徹落實“科幻十條”,發揮國家級科幻電影科學顧問庫、全國科幻科普電影放映聯盟作用。辦好2022中國科幻大會,搭建高水平科幻發展平臺,支持科幻產業聯合體發展,推動設立民間國際科幻獎項,促進各地科幻發展。推動科普產業發展,建設科普中國供需服務平臺,鼓勵地方科協、學會和企業舉辦科普產品交流交易展示活動。探索“科普+產業”模式,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二)創新升級科普中國平臺

實施科普中國平臺建設工程。開展前沿科技、國家重大科技成果、安全健康、碳達峰碳中和、航空航天、軍事科技、應急安全等領域的科普創作和解讀。建立有效的專家識謠、辟謠機制,建好國家級科學辟謠平臺。持續完善科普中國中央廚房,優化內容庫、專家庫、團隊庫以及傳播矩陣后臺建設。構建科普中國渠道矩陣。加強科普中國網、科普中國客戶端、科普中國第三方新媒體、科普中國服務云等官方渠道建設。加強與主流媒體深度合作,開展頭條要聞科普解讀。推動開設科普中國頻道。推動開展科普中國星空創作聯合行動,以品牌合作方式聯合互聯網平臺開展專題征集、自媒體培訓、科普創作者庫建設等工作。團結引領網絡名人隊伍傳播科普正能量。推進科技館數字化轉型。加強數字科技館智慧服務、智慧共享、智慧管理建設,啟動數字科技館智慧化支撐平臺建設。

(三)推進科普規范化建設

積極配合全國人大,會同科技部等推進科普法制化建設,扎實做好《科普法》執法檢查,加強理論和實踐研究,做好《科普法》實施情況評估,全力推進《科普法》修訂。鼓勵各地修訂或制訂科普條例。開展科技館法制化研究。落實《中國科協辦公廳關于加強科普標準化工作的通知》,加強科普標準化工作指導和項目引導,推動國家、地方、團體等標準及標準化文件制定。依托全國科普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加強全國科普標準工作交流與宣傳服務,完成科普標委會換屆。加快制定符合國情和新發展階段要求的科學素質監測評估標準與方法,并開展試點測評。開展第十二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推動構建地區科普工作評價體系和全民數字素養評價體系。

(四)推進科普國際化發展

推進科學素質國際組織建設。辦好2022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以發展國際組織成員為重點,為成立國際組織做好準備。推動優質科普資源與世界公眾科學素質組織籌委會成員單位共享。實施科學素質交流合作項目,開展公眾科學素質評價等國際合作研究,推動在有意愿的國家開展科學素質水平測試。深化國際及港澳臺科技人文交流。做強“一帶一路”青少年創客營與教師研討活動品牌,鞏固“一帶一路”國際科學教育協調委員會伙伴關系網絡。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普機構的交流合作,持續開展科普資源共享、學術交流、人才培訓等項目。做好港澳臺學生暑期實習工作。

四、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提升科普服務能力

(一)推進科普數字化轉型

落實“智慧科協2.0”建設總體要求,推進科普中國域建設。按照“人才、內容、渠道、隊伍”一體化建設理念推進科普供給側改革。按照“非平臺不業務”要求,通過線上統籌,線下協同,以重大任務為牽引,推動中國科協、全國學會、地方科協科普工作深度協同,實現業務融合,打通工作邊界,整合科普資源,形成科普中國品牌合力,提高品牌影響力和辨識度。

(二)創新發展現代科技館體系

推動科技館融合發展。召開現代科技館體系工作會,落實《現代科技館體系發展“十四五”規劃》,建設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前沿科技體驗基地、公共安全健康教育基地和科學教育資源匯集平臺。以中國科技文化場館聯合體為平臺,推動各類場館資源共享、跨界合作。做好全國科技館免費開放實施工作,推動出臺有關補助資金管理使用辦法。實施“全國科技館聯動計劃”。加強資源連接、活動連接、智慧連接,增強行業凝聚力,加強各地科技館間的互聯互動,形成全行業大聯動大協作機制。推進卓越科技館建設,啟動全國科技館定級評估研究及試評工作。落實中國企業公益科普聯合倡議,開展“中小科技館共建”行動。開展冬奧主題科普宣傳。辦好第八屆全國科技館輔導員大賽全國總決賽。開展“科技場館志愿服務聯合行動”,組織大學生和院士專家參加科普志愿服務。優化流動科普資源配置模式。豐富流動科普資源庫內容,繼續開展流動科技館區域換展、科普大篷車區域資源共享中心建設,推動供給側內容、形式、模式等全面改革。推動流動科技館區域常態化巡展,依托中國數字科技館加強科普資源共建共享平臺建設,繼續實施優秀科普展覽巡展。

(三)提升基層科普服務能力

加強農村科普工作。落實《鄉村振興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2年)》,組織開展全國農民科學素質網絡知識競賽、“鄉村振興,科教賦能”青少年科技活動鄉村行、“智愛媽媽”“我和媽媽學科學”等活動,實施“科普中國智惠農民”項目。組織召開農村科普工作現場會,開展高素質農民風采展評活動。深入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劃”,開展“智惠行動·百會百縣鄉村行”活動,推動全國學會、省級學會與縣級科協結對開展技術咨詢、培訓講座、現場指導。鞏固提升城鄉社區科普工作水平。研究編制社區科普展品目錄,探索定制化流動科普設施落地社區、資源共享、服務群眾的有效模式。推動各級科協依托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社區服務中心(站)、社區圖書館、社區書院、社區大學等平臺加強科普設施建設,拓展科普服務功能。整合基層科協、學會資源,開展銀齡科普行動。推進科普中國落地應用。聯合省級科協和省內主流媒體,開展科普中國省級融媒傳播試點建設。建好用好科普中國信息員隊伍,分享傳播科普中國內容信息,選樹各地科協優秀組織單位。推進科普中國信息員管理權限下放試點改革,優化信息員管理平臺服務功能。發布科協系統科學傳播榜單。切實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應急科普工作。協同構建國家級應急科普宣教平臺,加強應急科普資源生產和傳播。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突發事件應急科普宣教工作的意見》有關要求,完善應急科普與常態化科普宣教協同聯動機制。

(四)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

實施科普中國星空創作培育計劃,動員創作者注冊科普中國科普號,依據傳播效果擇優支持。實施科普中國創作出版扶持計劃,支持優秀科普圖書原創和出版。策劃舉辦科普中國青年之星創作大賽。辦好“典贊·科普中國”活動,盤點年度科普人物、作品、事件、辟謠榜。推動舉辦科普中國創作大會和創作學院,為科技工作者做科普提供全鏈條服務。打造科普中國星空講壇和科學家演講類電視節目。推動高層次科普人才培養。深化科普專業研究生培養工作。推動有關高校、科技館成立高端科普人才培養聯盟,加強科普人才培養課程、教材和學科建設。研究推進科普人才職稱評定工作,推動建立科普人才評價標準。開展科技采編人員、科技自媒體培訓。分區域開展基層科普人員培訓。推動農技協科技小院聯盟建設,與農村科普、鄉村振興、校外科技和勞動教育等深度融合,激發小院師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開展“最美科技小院”選樹和宣傳工作,提煉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示范模式。

(五)加強科技后備人才培養工作

深化青少年科技競賽改革。進一步完善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和學科競賽賽制規則、改革評價和治理,推動五學科競賽考務工作改革。加強對青少年科研誠信教育,建立健全競賽協調和監督工作機制。探索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與電視、網絡等媒體合作。推動英才計劃擴編擴容。著力調動“高?!薄皩煛薄暗胤健钡姆e極性,帶動省域基礎學科后備人才培養工作,推進基礎學科后備人才培養陣地體系建設,推動高校導師培訓中學基礎學科教師機制化,推廣中學生前置培養工作。深化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改革。做精“高??茖W營”,深入實施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等品牌科技活動,舉辦第八屆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加強基礎學科后備人才成長規律研究,建立健全標準、規范、指南。密切與相關部委協作,推動優質科技教育資源開發開放。加強科技輔導員隊伍建設。建強“科創筑夢”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服務云平臺,推動更多科技工作者入駐,提升服務能力。

(六)提升學會科普能力

實施學會科普能力提升工程。落實《中國科協關于加強新時代學會科普工作的意見》,加大對學會科普工作的支持和指導,建設科普特色學會,支持全國學會突出學科領域特色和組織優勢,打造“食品安全進萬家”“燭光義教”等品牌科普活動,推動科技資源科普化。

(七)積極發展科普智庫

建設科普中國智庫平臺。聚合政府、學界、業界專家力量,組建“小核心,大外圍”專兼職智庫隊伍,打造具有權威影響力的科普研究共同體,推出指導和服務科普實踐的智庫產品。結合數字化轉型,搭建數字科普研究平臺,推動科普中國智庫建設取得實質性成果。

五、創新體制機制,推動科技助力鄉村振興

進一步完善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機制,推動科協系統服務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創新幫扶舉措,精準對接定點幫扶縣需求,圍繞特色產業發展、人才隊伍建設、公民科學素質提升、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設計安排幫扶項目,探索幫扶項目長效機制,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加強與國家能源投資集團、中國石化等企業開展會企合作,為定點幫扶縣引入更多企業幫扶資源,形成共同推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強大工作合力。加強典型經驗、典型事跡的總結宣傳。召開援疆援藏工作會議,支持新疆、西藏開展科技培訓、科技交流、科普活動。